如果是10年前提出這個問題,很多人會覺得這是“富二代”、“官二代”才會考慮的。但近幾年留學的低齡化趨勢越來越明顯,出國讀中學已經不再少見。

 

在英國,這種情況更加普遍,如果打算申請英國的G5名校(包括劍橋、牛津在內的5所英國頂尖名校)的本科,一般都會使用也就是英國高考的成績,因此到英國讀中學成為不少家庭的首選。

 

但是在確定出國留學之前,要考察的因素還有很多。中英教育體制和理念有很多不同,這讓很多家長和學生猶豫,去英國上高中到底是不是一個正確的選擇?

 

我們在國內讀的是重點高中,後又在英國本土學校讀了2年高中(學A-level)。來到英國後,我最大的感受是:出國前看到的很多介紹中英教育差異的,文章有有嚴重誇大的嫌疑,有時候實際情況其實和他們文章中描述的甚至完全相反。作為一個剛剛從英國高中畢業,即將入讀帝國理工的中國留學生,我特別想從自己和朋友的親身經歷出發,給大家還原一個更加真實的英國高中。

英國高中真的是“自由發展”嗎?

 

一說起英國的教育,往往離不開“自由發展”這四個字。那麼在英國,高中學習真的很“自由”嗎?我的答案是:也是,也不是。

 

我在國內的高中,對於學生的“非學術能力”發展比較支持,這在普遍以成績為尊的重高里算是個異類。但畢竟“非學術能力”最終在高考上加分並不是很多,所以大部分學生還是全身心準備高考的。在高考改革之前,高中生可選的科目更是僅限於文科和理科。初中就更加不用說,所有的科目都是必修,沒有任何選擇餘地。

 

而英國的中學生在選課上就比較“自由”,GCSE學生(相當於國內初中)可以從幾十門課程當中選擇6-12門課進行學校,通常大家會選擇9-10門。這其中也有必修科目,但各個學校會有細微差異,一般是英語文學、數學、自然科學這三門必修,其他科目可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以及未來學習的方向來選擇。

 

而到了高中學A level的時候,學生只需要從70多門課程當中選擇3門來學習即可(如果想報考G5大學的同學一般會選擇4門課)。

 

不同於國內高中只開設語數英物化生政史地和通用技術十門課,英國A level的課程選擇範圍要廣的多,除了我們熟知的這幾門,還有經濟、心理學、信息技術、英語文學、宗教學、藝術(其中又分美術、紡織、攝影等等),甚至連古典外語、現代外語都有十幾種,不可謂不豐富。而且不會有人因為你的選課而對你產生任何偏見,因為在英國人眼裡,能把任何一門學科學好都是非常厲害的。

英國的“高考”很輕鬆嗎?

 

國內的高考經常被詬病是“千軍萬馬過獨木橋”、“一考定終身”,然後很多文章就以此發揮,以“輕鬆學習”和A level能多次考試作為英國高中教育的賣點。作為一個體驗過中英兩種高中生活的人,我表示這都是誤導!我有必要作為一個親歷者來打破傳統對於出國的偏見!

 

首先,在國外留學其實不比國內輕鬆,如果要想考G5甚至牛劍的更是要付出比別人多得多的努力。 Alevel的課程雖然難度不如國內大題,但是知識的廣度是遠超國內的,比如數學就涵蓋了不少國內大學矩陣微積分的內容,更不用說牛劍的面試題了。我住在學校宿舍,sixth form(英國的12和13年級)沒有熄燈時間,平時學到十二點一點多大家也都習以為常。別看有些地方說的,什麼英國老師不管你做沒做作業,都是假的假的!

 

然後,你以為做完學校作業就夠了嗎?不,你還有競賽的題目要做。你以為你不參加競賽就沒事了嗎?不,你還有面試的題目要準備。

 

(當然,如果打算申請牛劍的話沒點競賽能力基本想都別想,所以這個問題其實沒有太大意義,因為這根本不是一個可選項。 )

 

其實我覺得,不管在什麼地方,是什麼教育體系,如果想要達到目標都需要付出相對應的努力,沒有任何捷徑可走。

 

英國的高中生如果想要在學術方面有所成績,同樣需要準備各種數理化競賽或是做課題寫論文;如果想進入藝術領域,同樣需要去博物館美術館做portfolio準備個人作品;如果想要學醫,像我的同學除了第一個學期的特殊培訓每週都需要去醫院實習(干雜活)。

 

所以,不要把出國的生活想的太輕鬆——除非你出國就只是為了鍍一層可以糊弄大眾但會被明白人一眼就看穿的“金”。

 

第二,英國A level改革之後很多學校都不考AS了,且不說A level一年也只有一次考試機會,就算像CIE一年能考三次,可是很多大學表示不接受重考,考三次只不過是分散了部分考試壓力,結果同樣還是“一考定終身”,到不了大學給的conditional offer照樣進不了。

 

而A level的考試題型相對固定,所以很多老師都會安排在考前幾個月開始刷past paper做舊題,一直刷到考試為止,差不多刷到後面不誇張的說,每天寫到手抽筋,和國內高三高考前沒什麼分別;特別是數學,做的捲子多了都能大概預測哪道題會考什麼。對於像經濟、歷史、政治這些考試要寫論述文章的科目,刷題就是指看書背知識點然後應用舉例寫作文英國中學生的數學真的很差嗎?

 

有很多人認為英國人理科不好,尤其是數學,雖然這對於大部分英國人來說確實沒錯,但那些能力頂尖的英國學生,水平不見得比中國學生差,甚至可以說,在發展潛力上英國學生會更好。

 

對於他們來說,學習這門學科完全是出於興趣而不是大學招生需要,所以他們願意在課餘花更多的時間去鑽研和了解這個學科的知識。這種興趣的驅動力是非常強大並且持久的,也是我覺得一個優秀的教育應該鼓勵和引導的。當然,我不是說國內學競賽的就不是出於熱愛,而是這一比例相對而言可能沒有那麼高。但我覺得不可否認的是,在數學方面中國的基礎教育確實比英國的效果要好。

 

不過在批判性思維和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上,中國教育倒是遜色不少。在英國,除了像數學這樣有明確答案的學科,其他學科,如經濟這種需要個人思考的文科學習中,不僅僅是老師拋出的問題,就連考試的考題一般都是沒有正確答案的。反觀國內,連主觀論述題都不能和標準答案有差別。

 

其深層次的原因是,在英國,老師和學生在學術上是“平等​​的”,也就是說學生可以大膽提出和老師觀點不同的想法,甚至質疑老師,並且這種做法是受到鼓勵的——這在國內基本是不太可能的事情。在考試中也是一樣,大部分的論述題都沒有一個確切的答案,只會給出一個參考答案,評分也都因文而異,即使你寫的和參考答案大相徑庭甚至觀點相對,只要扣題並且有理有據,照樣可以拿高分。

在英國高中體驗“走班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英國的走班制,據我所知在國內的部分省市也已經開始試點實行“走班制”了。在英國沒有固定的班級,上不同的科目就會碰到不同的同學,而且一般每門課都有至少兩個老師。

 

一般高中每個班的規模都很小,我上課的班級基本都是六七個人,據說公立學校會多一些,但是也只有十幾二十個人。所以當我跟我的經濟老師描述我在國內的高中時,她無比驚訝,表示難以想像四五十人的大班是什麼樣的情況,還問我老師怎麼能照顧到那麼多學生。這裡確實是中英教育非常不同的一點。

 

在國內,老師上課基本按照自己的節奏,偶爾會回答學生的提問或者重複一遍重要知識點,但是總體不會影響當堂課的進度;沒聽懂的或者沒跟上的同學一遍

 

只能在課後自己鑽研或者問其他人。而在英國這一點就非常不同。因為是小班化教學,老師可以照顧到每個學生,而且在英國有問題大家都習慣了直接提出來,然後馬上解決。

 

但是這樣也有一定弊端。比如當一個班的學生能力參差不齊的時候,如果老師照顧了水平好的同學,那麼勢必有人跟不上節奏;如果老師照顧了放慢了講課速度,那麼可能有些同學就會覺得無聊。

 

我覺得我有一位數學老師在這方面協調的非常好。她會先把課程內容按正常速度過一遍,然後給聽懂的佈置幾道提高題,給還有點懵的仔細分析一遍,這樣就很好的照顧到了所有人。

 

再回到走班製本身,其實我個人感覺因為同學只有在課上才能見到,如果平時沒有其他交集,很難像國內一樣產生深厚的情誼。

 

而且如果不參加什麼課外活動,能夠認識的同學非常少,基本可能只局限於上課的十幾個人當中,對於一些比較內向的同學交際圈會相對較窄。在出國之後,我和身邊的幾個朋友其實都更加懷念國內大家聚在一起的感覺。

參加社團活動可以“抵學分”?

 

以我個人的經驗,國內有些文章中寫的什麼“英國中學參加課外活動社團能抵學分”都是不存在的,因為英國高中根本不存在學分這一說法,不過課餘多參加點活動還是很有好處的。

 

國內以分數為尊,數理老師經常強佔體育美術音樂等相對“非考試不重要”的學科,英國中學非常注重素質教育,強制性每周保證必須有體育課(去年開始又強制加長了體育活動時間),而本地學生在這之外基本都會參加至少一兩項體育活動或者學一兩種樂器。

 

而且有很多項目是在國內很少能接觸到的,比如馬術、射箭、壁球甚至烘焙等等。既然有這個機會和條件,我還是鼓勵大家拋棄功利思想,走出舒適圈,積極的去嘗試這些新事物。

 

其實,去英國上中學是否是一個明智的選擇取決於個人的情況,只有適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有一句話說得好:“對於未知的世界,大多數人只期待並著迷於神秘和優美,而對晦澀和混沌避之不及,可後者才應該是這個世界的常態。

 

”在決定之前有全面的認識和了解,無論做出怎樣的選擇,不要沉迷在選擇前的焦慮和選擇後的悵然裡,堅定心中的方向,然後不畏前路砥礪前行.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尼采 英國留學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